风湿病俗称不死的癌症,该病有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的特点,常令患者疼痛,令医生头痛。而对于风湿病的病因和治疗,不少医生、患者和药学服务人员在认识上均存在着一些误区。对此,山西晋康风湿病医院的专家为大家总结了古今西方医学对风湿病的认识。
人类认识风湿病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到实践”的认识规律几千年来,风湿病直危害着人类的健康。人们在征服类疾病的漫长实践活动中,对其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并不断地总结人的经验,提出新的理论。纵观风湿病学的发展历史,致可以分两阶段。
第一阶段(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8世纪):早在公元前3世纪的《希波克拉底全集》中就已出现风湿(rheuma)一词。rheuma源于古希腊语,意为流动,反映了最初人们对此类疾病发病机制的推想,即病因学中著名的体液论。体液论认为人体中有4基本体液,包括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其中任何一种失调或异常流动都会导致疾病,如引起疼痛则称之为风湿病。在近2000年里,体液论在风湿病的病因学中占据着统治地位。但对体液通过何种途径和方式引起关节炎症未曾描述。
长期以来,风湿病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主要用来说明周身的酸痛和疼痛,人们对其具体定义和临床范围并不清楚。然而由于当时许重要的临床特点尚未被认识,亦缺少先进技术的帮助,对于临床学家来说,风湿病仍不失为一个比较合适的名称。Baillou(1538~1616)最早将风湿病与关节疾病联系在一起,他用风湿病(rheumatism)来表示一类与痛风不同的急性关节炎,从而首次将风湿病看作一个独立的疾病。1676年,Sydenham最先将急性风湿病的临床表现清楚地描述为“主要侵犯青少年的剧烈的游走性关节疼痛并伴有红肿”,使之与痛风区别开来。其描述即为后人所称的风湿热。
第二阶段(公元18世纪至现在):17世纪以后,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基础理论知识逐步加深和各种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使医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1776年Scheele对于尿酸的发现标志着现代风湿病学的开始。
19世纪初,许多学者通过对大量风湿病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和总结,归纳出各自临床特点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提出许多新的疾病名称。但限于认识尚不够深入,最初报道的病例常不能反映出疾病的独特性。
随着病理学的进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风湿病为一全身性疾病,可累及身体各个部位。1927年至1934年期间,Klinge在研究风湿热的发病机制时发现有全身结缔组织的病变。然而结缔组织病并不能包含风湿病的全部,所以当今的临床学家多主张仍使用风湿病这一名称。
由于生物化学、免疫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快速进展,风湿病的研究领域也大为扩大和深入。目前,风湿病的研究已竟如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全新阶段。关于古今西方医学对风湿病的认识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如果您还有什么问题,请咨询本院在线专家,祝您早日康复!
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于山西晋康风湿病医院风湿(http://www.jkxlfs.com/feng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