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是一种以慢性破坏性关节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主要表现为双手、腕和足关节的对称性多关节炎,也可累及膝、髋等大关节:同时可伴有发热、贫血、皮下结节及淋巴结肿大等关节外表现,血清中可出现多种自身抗体。下面我们请山西晋康风湿病医院的专家为您介绍一下。
类风湿可见于世界各地,但不同人种患病率不同。在我国的患病率为0.33%,北美白人患病率约为l%,而北美印第安人中个别部落的患病率高达5%:这提示遗传背景可能与RA发病有关。
从年龄、性别分布上看,RA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发病高峰在30~50岁;女性多发,男女之比约为1:3~4.
【病因学】
RA是一种抗原驱动、与遗传相关及多因素参与的自身免疫病。其中心环节是感染和自身免疫反应,而内分泌、遗传和环境因素等则是病人易感的基础。
(一)遗传因素
遗传与本病的发生有关,单卵双生子同患RA的几率为27%,而异卵双生子的几率则为13%,均远高于普通人群。不同地区的研究均表明HLA-DRBl与RA有相关性:不同种族与RA相关的HLA—DRBl亚型不尽相同:如北美人、北欧人发病与*0401、*0404相关,我国与*0405、*1001相关,日本、马来西亚人与*0405相关。此外,HLA—DRBl的不同亚型也与RA的易感程度有关,部分亚型甚至呈保护性作用。如HLA-DRBl亚型p链第3超变区氨基酸序列为LQRAA、LQKAA、LRRAA的人群,RA的易感性增加,而IDE—AA、IQAAA、IDRAL、IDRAA等序列具有保护性。RA病情轻重亦与HLA—DRBl相关。一般而言,*0401/*0401>*0401/*0404>*0401/*0101>*0404/*0101>01单基因>*0404单基因。
(二)感染因素
许多研究发现RA病人血清中某些病原体特异性抗体增高.并且从滑膜或软骨中分离到了病原体基因,表明感染因素可能参与了RA的发病过程?目前认为某些病毒和细菌与RA的发病高度相关,其中对EB病毒的研究最为深入。RA病人血清中的EB病毒抗体阳性率及血清滴度均显著高于正常人及其他风湿性疾病的病人。此外,EB病毒gpll0糖蛋与HLA.DRBl*0401、*0405等有共同的氨基酸序列,可能通过分子模拟或模糊识别机制诱发RA。其余病毒如细小病毒(parvovirus)B19、巨细胞病毒(cy—tomeglv,iru。,CMV)、肝炎病毒及多种逆转录病毒等,在RA病人中都有较高的检出率,提示可能参与发病,但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结核分枝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是迄今发现的与RA最为相关的两类细菌:RA病人血清中能检测到这些细菌蛋白的特异性抗体,结核分枝杆菌的65kD热休克蛋白(HSP)可与福氏佐剂一起诱发大鼠关节炎。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结核分枝杆菌的65kD热休克蛋白的一段9个氨基酸片段与软骨中的一种糖蛋白序列相同:研究还发现,热休克蛋白与雌激素受体的功能关系密切,而后者亦与RA发生有关。同时,有不少研究证明,奇异变形杆菌的菌体表面抗原与HLA—DR4以Ⅱ型胶原α1链有相同序列。以上结果均提示这些细菌可能借助菌体蛋白与RA病人自身蛋白的交叉免疫反应而致病,而不同于感染性疾病中的细菌直接作用。
(三)内分泌因素
类风湿病人体内雄激素及其代谢产物水平明显降低,更年期女性RA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同龄男性及老年女性,提示雌激素及雄激素平衡失调可能参与了类风湿的发病及炎症过程。此外,妊娠对RA病人病情亦有影响?大多数病人妊娠后病情明显好转,而分娩后1~3个月常有病情加重,甚至不少病人是在分娩后3个月内发生类风湿。提示孕激素水平下降或雌一孕激素失调可能与RA的发病及病情进展有关。研究证明,滑膜的吞噬细胞及记忆T细胞均有雌激素结合蛋白,雌激素或其代谢产物可通过各自的结合蛋白或受体对RA的发生和演变产生影响。
(四)其他因素
RA的发生还与寒冷、潮湿、疲劳、外伤、吸烟及精神刺激等多